要闻 | 从“学院派”到“实战家”,蓝色彩虹助力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双创培训

从医生到生物技术公司创始人,最关键的是什么?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如何才能变成产品?从学院派到“实战家”,有哪些“坑”要预防?这些问题,在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功能区可以找到答案。

 

11月30日-12月1日,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学院派人才“走进功能区”双创培训在成都前沿医学中心举行,本次培训由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局、成都高新区科技人才局、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主办,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协办,蓝色彩虹生命科学加速器承办。此次培训旨在构建生物医药学院派人才“创业社群”,聚集双创要素,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课程学员是30位高新区生物医药学院派人才,包括众多四川大学的教授和华西医院的医生。

蓝色彩虹作为本次培训的承办方针对学院派人群进行了定制化的课程设计。蓝色彩虹执行总裁、奇迹之光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合伙人郭秋杉表示,相比其他孵化课程,此次课程更具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医生或者医学领域的教授,“更像是启蒙和先导,让有意向创业的医生和科学家了解,如果要创业,最容易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郭秋杉介绍,在设置课程之前,蓝色彩虹与成都高新区多次沟通,并研究“听课者”的身份,“先分析他们如果创业可能遇到问题和挑战,再系统设计课程类型。比如,如何把专利从就职单位转到企业,作为公司技术发明人或者首席科学家,如何与医生本职工作融合。”研究者或者科学家创业,最容易遇到专利等问题,因此此次培训,专门邀请了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律师,为“准企业家”们解读专利问题。

 

本次活动总共邀请到了数十位位实战型专家导师授课,12月14日-15日,本次双创培训的第二期课程将会继续从药品研发生产申报、初创企业股权设计、财税法以及人力规划等多个方面带来更多精彩分享。

 

华西医院成果转化部宋驰首先从华西医院的角度带来了成果转化的政策解读,重点介绍了华西医院成果转化部和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高效协同的转化模式。为了更高效、更顺畅的开展新药研究成果转化,华西推行了多条激励政策,例如允许成果完成人与医院事先协议约定职务科技成果的权属或股权比例,提高成果转化奖励比例至80%-90%。

成都市经信局医药健康产业处处长李映晖解读了成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李映晖表示,成都将建成世界级医药健康产业高地,将其打造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面向“一带一路”医疗健康服务首选地、国际医药供应链枢纽城市,为药品研发、生物医学材料及器械、医药外包服务、现代中药为等代表的生物医药企业,以及医疗中心等医疗服务机构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成果转化处处长王小宁展示了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的发展情况。据介绍,高新区生物产业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服务和健康新经济四大主攻方向,2018年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规上医药工业企业实现营收201亿元,占全市33.7%,配合“4链1社区1体系”的构建路径、完善的政策体系以及包括天府生物城等在内的专业配套载体,高新区的生物产业将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成都高新区科技人才局张洪标讲解了实施金熊猫计划促进人才资源向创新动能转化若干政策。其中,高层次人才到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将给予最高200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对于蓉归派、学院派、创客派、海归派“四派”人才创办企业将按照股权融资额的10%给予最高500万元启动资金支持,即将实施的产业教授计划将为教授创业以及高校对于创业人才的选聘提供更大助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带来了“医保新政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影响”主题课程,从医疗体系的现状、医保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行业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讲解。蔡江南指出,随着医保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支付方的政府其支出比例也越来越高,这是医疗行业的特点之一。关于医保的改革,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最大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医疗资源的倒挂和高素质医生的短缺都是目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医保目录的调整,创新药将会获得更多机会,而支付方的改革将会极大地改变医院、医生的激励机制,从而促进医疗服务的迭代更新。对于在医保改革趋势下的创新,蔡江南强调了性价比在未来将会成为更加重要的考量要素。

毕马威成都及重庆首席合伙人方海杰从宏观行业解析了生命科学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政府改革的深入,行业的效益和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从而吸引了更多国内外的行业人才以及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关注。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头部企业的上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验证结果和企业价值逻辑,将为其他创新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启发。关于未来的发展,“预防”和“精确”将会成为行业趋势之一,双向的跨境交易也将会持续增长。

安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立系统地讲解了生物医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侵权风险及应对策略。吴博士拥有深厚的技术和法律背景以及丰富的海内外专利代理经验,重点讲解了专利布局中技术、时间、地域以及竞争对手等几个关键要素,以及中国与美、欧、日等其他地区在专利申报中的差异。同时,对于高校及医院出身的创始人,尤其需要在早期明确专利的归属及转让过程中的相关细节,以免在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蓝色彩虹执行总裁、奇迹之光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合伙人郭秋杉带来了课程“创新的商业模式与融资规划”,结合液体活检、人体微生物、新生抗原等多个细分领域的案例进行了分析。郭秋杉谈到,相较于大公司的渐进式创新,创业公司更多在于完成突破式创新,而创新主要源于需求引导和技术引导两大方向。对于产品的设计方向,创业者需要重点审视需求与市场的切入点,思考需求是否是刚需以及其接受程度,明确技术的优势与边界。融资方面,除了把握资源、时间的规划,创始人的心态在融资过程中至关重要。

探针资本执行董事张芳从实操层面为高效融资提供了一系列的实用干货,包括融资时间的规划、商业计划书的撰写以及与投资机构的洽谈等。其中,对于初创企业的融资,张芳建议公司应该聚焦于一个细分领域而非跨越多个领域,估值也需要结合公司发展情况进行慎重的考量而非一味的追求高估值。在接触投资机构的过程中,尽量拒绝排他协议,保持与多家机构的开放接触,以免耽误融资进程。

华大智造法务副总监王芳从法律角度着重讲解了股权融资及谈判中需要注意的重要事宜,对于业绩估值调整、反稀释、优先清算权等创始人关注的条款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王芳强调,对于融资计划的确立和投资方的选择需要首先明确公司融资的目的,并且对投资方进行反向尽调,进而选择最合适的机构。

医疗器械转化创新松江联盟秘书长詹金城带来了课程“全球医疗器械注册与发展趋势”,重点讲述了中国和国际在器械注册与监管情况。詹金城提到,医疗器械行业50%以上的研发项目来自于一线临床医生,但在转化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瓶颈,而随着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应用更多省市,医疗器械产业将会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医道社创始人汤国平分享了“医疗器械营销的制胜之道”,介绍了美国医疗器械营销的背景、中国医疗器械营销的发展现状以及集中采购和4+7政策等对于中美各自发展的影响。汤国平表示,中国医疗器械营销的模式将会与美国越来越接近,销售主要分成自建团队、第三方招商平台、并购给头部企业三个方向。

蓝色彩虹品牌总监黎敏研发客副总裁张咏晴讲解了初创企业如何进行品牌塑造和公关传播。黎敏提到,多数医健初创企业面对着没资金、没精力、没套路的窘境,可以通过自建展示渠道、寻找信任背书和善用媒体资源入手开展品牌建设。张咏晴重点介绍了初创阶段所应建立的“六个一”工程,即企业标识、企业标准介绍、企业网站、创始人介绍和标准照、媒体列表和内部沟通机制。

创建时间:2019-12-03 16:58